馬來西亞中文報23位媒體人,卸下平日繁重與變化快速的工作,3月18至19日前往彭亨州文冬的Janda Baik(佔德拜),參加由新馬泰印總住持覺誠法師親自帶領的「媒體人的禪與生活」禪修營。營中教導各種基本的禪修方法,體驗拋開煩惱、觀心自在的法喜。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記得練習「觀呼吸」,自己做「心」的主人。

參與的資深媒體人表示,很歡喜各報同行難得相聚,禪修令大家獲得滿滿正能量,返回工作崗位開始新的「心生活」。

有多位報社高級主管參加此次的禪修營,包括《星洲日報》編務總監卜亞烈、副總編輯戴秀琴、副新聞主任侯雅倫;《南洋商報》業務發展經理沈小珍及雪隆新聞主任鄧麗華等。

為期兩天一夜的禪修營,在熱帶雨林與山巒環繞的Janda Baik別墅內展開,寬敞的空間、遠離城市的繁囂,貼近大自然的舒暢,使得媒體人更輕易投入到學習的氛圍當中。

文章標籤

armandj5r06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回樓主 :

靜坐地點並不一定要在佛堂或神明廳,任何地方都可以作為靜座的地點,若果思想方向正確,那個人並不會因此受到干擾,反而還會被眾生尊敬,自願當其護法,況且太陽底下,陽氣極盛,何來干擾之說。



以下文章來自: 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150422000010KK05547

文章標籤

armandj5r06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自淨其意」出自七佛通戒偈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這是過去七佛對佛弟子的共通教誡,也可以說是佛法修行的總綱,意思是說:透過持守戒律,廣修善法,淨化心念,而使身口意三業清淨。

  其中「自淨其意」是佛法修行的核心,然而要達到心念的清淨並不是一蹴可幾,所以佛陀為我們開演了次第法門,首先便是「諸惡莫作」嚴守戒律,從身口二業來規範自己,比如持守「五戒」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身業清淨,心當中惡念慢慢減少,善念就比較容易增長,如此便能廣行利益眾生之事,如不傷生害命,長養慈悲;而不妄取財物,就能廉潔好施。所以能夠做到「諸惡莫作」,自然就能「眾善奉行」,這便是我們修行提升的一個方向。

  然而在「諸惡莫作,諸善奉行」的實踐中,心中難免有種種邪惡心念需要調伏,此時就必須在「自我觀照」及「反省檢討」處下工夫,去除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等煩惱,這也正是「自淨其意」最重要的內涵。此時,一方面要多聽聞佛法,增長智慧,一方面也要藉由加行的工夫,如念佛、持咒、禪修,以加強定力,幫助自己調伏自心。所以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雖是各別的,其實也是相通的,身口二業清淨了,意業也就跟著清淨,而意業的清淨,也需落實在身口二業上。

  其實所有佛法中的百千法門,無非不為「自淨其意」而施設,修行不是向外求,而是從「諸惡莫作」的自律中,使行為舉止端正、清白,在「眾善奉行」的實踐中使心意柔軟良善,在「自淨其意」的反省內觀下,歇下妄心,不斷地淨化、昇華,找回人人本具清明的自性。

文章標籤

armandj5r06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